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失眠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失眠障碍_第1页
1/7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失眠障碍_第2页
2/7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失眠障碍_第3页
3/7
精神障碍诊疗法律规范(2025 年版)-失眠障碍一、概述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是指尽管有适宜的睡眠机会和 环境,依旧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引起相关的 日间功能损害的一种主观体验,可单独诊断,也可与精神障碍、躯体疾 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失眠障碍的患病率为 10%〜20%,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失眠障碍家族史等。失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 生活质量,影响个人的工作、事业进展,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 已进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心身健康问题。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一)分子遗传学机制失 眠 障 碍 的 遗 传 度 为 30% 〜 60% 。 候 选 基 因 讨 论 指 出 , Apo&4 、 PER3、HLADQB1*0602 及 5HTTLPR 基因可能与失眠有关。(二)过度觉醒假说失眠障碍患者可能处于高觉醒状态,表现为 24 小时新陈代谢率和 心率增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睡眠及清醒时脑电频率 增快、白天多次小睡埋伏期延长。(三)3P 假说3P 假说又称 Spielman 假说,是用来解释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进程 的认知行为假说。包括失眠的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如年龄、性别和失眠易感性)、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 ) (如生活事件和应激事件)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 )(如 不良行为和信念)。(四)刺激控制假说该假说认为,如宁静黑暗的环境是促进睡眠的相关刺激,而如使用手 机或焦虑担忧是阻碍睡眠的刺激,当促进睡眠的因素不足或阻碍睡眠的 因素增多即可导致失眠。失眠的刺激控制治疗就是要将阻碍睡眠的刺激与 睡眠分离,并重新建立促进睡眠的刺激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五)认知假说慢性失眠患者往往存在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模式,如容易出现 与睡眠障碍相关的过度担心和不愉快的侵入性思维。失眠的认知治疗在 于重塑这些适应不良的认知过程。(六)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失眠继发于某些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而出现的失眠,一旦原发疾病得到 缓解或治愈,失眠问题也大多会缓解或消逝。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失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起始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两种症 状可以单独出现,但以同时存在更为常见。睡眠起始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障碍包括夜间觉醒后再次入睡困难和早醒。睡眠质量差和无法恢 复精力通常与睡眠起始障碍和维持障碍并存。不同年龄段中,具有临床意义的睡眠紊乱标准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失眠障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