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才培育形势及定位探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大量深谙经济学要义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一、新时期经济学人才培育面临的形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对经济学人才培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就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牢固确立人才培育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育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探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然之举。在经济学人才培育方面,培育大批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使命和基本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探究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育模式必不可少。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展趋势对经济学人才综合素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进展,对经济学人才的层次结构、知识结构和素养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产业的不断升级与创新,迫切要求经济学人才具备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国际意识,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以及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和认知能力等高级技能。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需求。 经济学教学环境的变化对当前我国经济学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挑战。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的培育对象逐渐由“80 后”转为“90 后”。很多“90 后”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奇事物,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对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内容容易产生疑问。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是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才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此外,各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师资来源、构成及其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拥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海归军团”加入到高校经济学师资队伍中。他们接受了现代经济学的系统训练,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学教学模式,但他们中有较多的人不熟悉中国国情,也缺乏实践经验。[1]如何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成为经济学人才培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 进展社会主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