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法律规范十二、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法律规范绵羊痘(Sheep pox)和山羊痘(Goat pox)分别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绵羊痘和山羊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法律规范。1 适用范围本法律规范规定了绵羊痘和山羊痘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措施和控制标准。本法律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羊的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2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诊断。2.1 流行特点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病毒只能使绵羊发病,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本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细毛羊较其它品种的羊易感,粗毛羊和土种羊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中国多发于冬春季节。该病一旦传播到无本病地区,易造成流行。2.2 临床症状本法律规范规定本病的埋伏期为 21 天。2.2.1 典型病例:病羊体温升至 40℃以上,2~5 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随后在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部位,甚至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泡,严重的可形成脓胞。欧洲某些品种的绵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某些品种的山羊可见大面积出血性痘疹和大面积丘疹,可引起死亡。2.2.2 非典型病例: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2.3 病理学诊断2.3.1 剖检变化: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有特征性痘疹,严重的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2.3.2 组织学变化:真皮充血,浆液性水肿和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增多,主要是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皮的棘细胞肿大、变性、胞浆空泡化。2.4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必须在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2.4.1 病原学诊断电镜检查和包涵体检查(见 NY/T576)。2.4.2 血清学诊断中和试验(见 NY/T576)。3 疫情报告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病羊,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3.2 动物防疫监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