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概述 (一)概述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髓损伤造成上下肢瘫痪时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SCI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二)致病原因 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损伤、过重负荷等。(三)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临床表现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2.脊髓休克 以迟钝性瘫痪为特征,病理反射消逝、二便功能丧失,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辅助检查1.X 线检查 通过 X 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2.CT 检查 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及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3.MRI(磁共振)检查 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4.脊髓造影 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四)治疗原则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原则已有共识,即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彻底减压、合理固定和有效融合)、早期康复。脊髓损伤 24 小时内属于急性期,此期内治疗都属于早期治疗。早期用药由于脊髓血运障碍及代谢产物等对脊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是可以阻止或预防的,临床常联合应用药物来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或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1.糖皮质激素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急性 SCI经典有效药物。冲击疗法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 倍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 地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分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阻断炎症细胞活化及其黏附和在组织中的聚集,使炎症反应得到控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轻水肿,增加脊髓血流量,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增加NaK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增大静息电位和脊髓运动纤维的兴奋性,促进脊髓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快速、强大,甚至在若干小时内病情可以得到改善。尽早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进行冲击疗法可预防脊髓水肿及缺血造成的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时不能用于低于L2或马尾神经的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规定,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必须在8小时之内,3小时最好,持续24小时。(1)方法如下:[准备好输液泵→前 15 分钟按 30mg/kg 的剂量,将甲泼尼龙溶于 100ml 的 0.9%NaCL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