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放射性废水主要来源于核工业退役的核设施、核武器生产和实验以及其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部门。为了进一步确保安全排放,必须达到严格的排放标准。处理放射性废水有多种方法,包括化学沉淀法、沉降法、离子交换法、热蒸发、生物学方法和膜分离等[1-5]。从核燃料循环的前段(如采矿阶段),到后段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置,膜分离都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6]。膜分离技术是依据物质分子尺度的大小,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在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作用下对混合物中双组分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的方法。目前,国内外用到的膜技术主要有微滤(MF)、超滤(UF)、纳滤(NF)、膜蒸馏(MD)、反渗透(RO)、支撑液膜(SLM)等。本文主要介绍了这几种膜分离方法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膜技术处理放射性废水进度1.1 微滤法微滤又称为“微孔过滤”,是以静压差为推动力,利用膜的“筛分”作用进行物系分离的膜过程。微滤膜具备整齐、均匀的多孔结构,在静压差的作用下,小于膜孔的粒子通过膜,大于膜孔的粒子则被截留在膜的表面上,从而实现分离。加拿大乔可河实验室采纳三级“化学预处理—微滤”工艺从地下水中去除 137 Cs[7]:先向原料液中加入石灰调节 pH 值,加沸石粉吸附和交换大部分重金属、有机物及放射性核素,再加入粉末活性炭,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及残留放射性核素,最后进行微滤处理,137 Cs 的脱除率达 99.89%。化学预处理选择性地去除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降低了膜分离过程二次废物的产生量,有利于延长膜的使用期限。该方法操作简单,运转稳定,成本低,具备很强的经济竞争力。Yong 等[8]将微滤膜和絮凝作用结合起来组成絮凝-微滤(FMF)工艺,用于低放废水中 241 Am 的处理。他们先向膜反应器中加入 NaOH,调节 pH 值为碱性,并与 Am 形成金属氢氧化物,再加入 30mg/L 的FeCl3 溶液作絮凝剂,用以吸附氢氧化物胶体,形成絮状物,最后经微滤膜分离。料液中 241 Am 的放射性活度为 809.2Bq/L,所得滤液中 241 Am 的活度低于 1.0Bq/L,结果表明絮凝-微滤工艺对 241 Am 的去除率高于 99.9%。中国工程物理讨论院核物理与化学讨论所研发出絮凝沉淀结合中空纤维膜微滤一体化处理工艺[9],在处理含锕系核素的废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邓玥等[10]采纳无机离子交换吸附结合微滤膜处理工艺处理了含铯废水,并讨论了不同吸附剂对 134Cs 的吸附效果,从中筛选出亚铁氰化锌钾作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