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电子学4.10.1主漂移室电子学4.10.1.1设计目标主漂移室(MDC)电子学系统是用来接收主漂移室6796根信号丝的输出信号,并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将数据传送至在线数据获取系统作进一步分析处理。其主要任务可归结为:①精确测量对撞产生的次级粒子在穿过室本体时所产生的电离电子到阳极丝(信号丝)的漂移时间,从而给离线分析提供粒子穿过室本体时在(r,)平面中的位置信息,以确定粒子在室体中飞越的径迹和动量。粒子在Z向的位置坐标由斜丝法通过离线分析给出,其R向位置则由信号丝的径向坐标给出。②测量阳极丝(信号丝)输出信号所携带的电荷量,以确定粒子穿过室本体时的能量损失dE/dx,从而鉴别粒子种类。③给触发判选系统(Trigger)提供各个漂移单元信号丝的命中信息,作为其一级判选的依据之一。④接受触发判选系统的判选结果,若判选有效,则将所得数据缓存以便读出否则则将所得数据适时予以丢弃。1.电荷测量表征电荷测量性能的基本设计指标主要包括电荷分辨、动态范围和积分非线性等项,现分别简述如下。(1)电荷分辨按MDC室本体的设计,在所选用的气体和工作条件下,对最小电离粒子的最可几能量损失的dE/dx分辨要求达到=6%。该项分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室本体的贡献和电子学的贡献。室本体固有的能量分辨是系统dE/dx分辨的主要贡献者。为了尽量减少电子学系统对dE/dx分辨的影响,总体设计要求其贡献应小于室本体贡献的15%。按此要求,容易算得电子学系统的贡献应满足:MDC设计成阶梯状圆桶形小单元结构,从内到外有按同心元结构组成的43个信号丝层。这样对于一个沿径向穿过的径迹可得43次取样。由于粒子穿过室体时的能量损失服从Landau分布,能量损失的高端有很长的尾巴。通常在考虑能量分辨时,对这些高端信号要作高端截断处理,截端平均可按70%考虑。设单个通道电子学电荷测量的分辨为,则在考虑截断平均后,为使整个电子学系统的贡献不大于0.9%,则应有:由此得:≈5%MDC在设计的工作参数下其最小电离粒子的最可几输出电荷量根据估算约100fc,故单个通道的电荷分辨写成以电荷量为单位的形式则有:这实际上就是系统等效输入噪声电荷的设计值。(2)动态范围在电子学系统和室本体联机情况下,电子学输入端的等效输入噪声电荷将主要由MDC信号丝的单丝输出噪声电荷所决定。考虑到后者的贡献比每道电子学的要大得多,因此量程低端可取为15fc。如前所述,粒子穿过室体时的电离能量损失服从landau分布,由于这一分布的范围很宽,电荷测量的动态范围不可能覆盖这一能量损失的全部范围。如前所述,与这一分布的峰值相应的最小电离粒子的最可几输出电荷量约100fc,参考BESIIMDC多年来dE/dx测量的结果,BESIIIMDC电荷测量的高端可按1800fc考虑。(3)积分非线性在满量程范围内(15fc-1800fc),积分非线性可控制在INL2%。必要时可进行二次项非线性修正,以提高线性度。非线性修正的工作可由数据读出机箱的主控制器-PowerPC来完成。1.时间测量(1)时间分辨如前所述,漂移室通过测量漂移时间来确定粒子穿过室体时的径迹。按总体设计要求,径迹测量的定位误差要求达到=130μm该项误差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室本体单丝空间分辨的贡献,该项贡献主要是由电离电子在向阳极丝漂移过程中的扩散效应等所造成。另一部分则是单个通道电子学对位置分辨的贡献。若取<15%,则有按BESIIIMDC的设计,在所选用的气体和电场条件下,电离电子在室体中的漂移速度为30μm/ns,因此单个电子学通道的时间分辨上限可取为0.67ns。因此,将时间分辨的设计目标确定为:上面讨论的电子学的时间分辨实际上源于四部分:①正、负电子束团在Z向(束流方向)展开所造成的对撞时刻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对撞所产生的次级粒子出射时刻的不确定性。按BEPCII的设计,束团在Z向展开的长度z=1.5cm,因此,粒子出射时刻的不确定性为:式中c是光速。对于漂移室的时间测量来说,该项误差可以忽略不计。②低阈前沿甄别由于幅度效应所造成的定时误差。漂移室输出信号的动态范围大,估计由此造成的定时误差t2≈1ns。这部分误差在离线分析时可用测得的电荷量进行修正,因此这一误差对时间分辨的影响这里可不予考虑。③噪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