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与资源保护前几日有一则报道: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赵飞虹夫妇,这个北京城里“最会喝水的家庭”已经 20 年不喝自来水了,引发了公众的探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 4 月 10 日,《京华时报》刊发了题为“农夫山泉被指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报道。两天后,又刊发“饮用水协会确认农夫山泉标准不及自来水”的报道。此后,《京华时报》对于农夫山泉饮用水标准一直在追踪报道。文章提出质疑的依据是国家有生活饮用水标准,而农夫山泉执行的却是浙江省制定的瓶装饮用天然水的地方标准。在国家与地方两个不一样的标准中发现,农夫山泉所执行的标准中关于砷、镉等有害物质的限量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而生活饮用水指的就是平常所说的自来水,所以农夫山泉不如自来水的结论也就此得出。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必需品,水的问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我国一直执行的饮用水标准(GB2025-05),实际操作中只检测 4项指标:浊度、余氯、细菌总数、 粪大肠菌群数(据报道合格率超过98%)。这些指标只能保证居民不发生水致传染病,但回避了有机污染问题。饮用水标准,应该 5 年一修订,而我们整整 20 年不修订。终于在 2025 年推出了新标准(GB2025-0506),2025 年颁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监测指标从 35 项提高到 106 项,除北京等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没有相应的检测能力,中国 3000 多家水厂能执行 106 项检测的不超过10 家,能检测 42 个强制项目的不超过 15%,约 50%的 企业根本没有检测能力,一次全面检测费用约 2 万多元(106 项),因此新国标只能延期到 2025 年全部执行。 我国自来水较发达国家管理落后 30 年,德国联邦卫生部告诫消费者:喝自来水是最安全的选择。德国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水质监测不是一天一次,而是每小时一次。我国供水水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水源水质、管理和控制水平、人员素养。水源水质的不稳定导致自来水出水水质变化大。 漏损和二次供水卫生是水源水质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国内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平均在 20% 以上,北方有的城市供水效率甚至只有 30%多,漏损率高达 66%,小区供水一般先将水注入水池或水箱,加压后再用子管道分送给居民,水池常常由于缺乏及时地清洗和消毒,或未加盖加锁,雨水进入,导致有害藻类滋生、铁锈脱落、虫蚁尸体漂出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环节,卫生部门一般管不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