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年缩水 80 亿 大成积极成长名不副实6 年缩水 80 亿 大成积极成长名不副实 假如不是去年的成长股大牛市,大成积极成长基金的落伍还不会如此显眼。 据 Wind 数据,截至 3 月 17 日,大成积极成长今年来阶段涨幅为-3.67%,近 2 年阶段涨幅为-0.12%,近 3 年阶段涨幅为-22.5%,均跑输同类平均水平。从基金名称来看,去年是成长股的天下,本应挣得盆满钵满的大成积极成长基金,为什么给投资人交不出一份满意的答案?十大重仓股中,为什么又有许多房地产股和银行股——这些长期跌入下降通道的品种?对于《投资者报》的追问,大成基金公司一直未能给出合理解释。 显著的人事震荡,投研力量的匮乏,对行情的误断,“运气差”,等等,这些因素促成的事实是,大成积极成长的管理规模从初募时的近 98 亿份已经急剧缩水到 19 亿份(截至 2025 年 12 月 31日)。投资人纷纷“用脚投票”也造成了大成基金公司跌出了基金行业第一梯队。 大成积极成长未抓住成长股行情 “大成积极成长应该改名了。”一位投资人在大成积极成长基金吧网页这样留言。 根据基金契约,大成积极成长基金“力争通过深化、科学的基本面分析,挖掘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上市公司”,然而,翻看 2025 年各个季度大成积极成长基金的十大重仓股,我们不难发现,基金经理孙蓓琳喜爱“吃药”,其 2025 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十大重仓股中均有医药类板块股票的身影。此外,,还误中了“问题股”金螳螂,从其去年 6 月 30 日的平均持仓价 28.5 元来看,到去年 9 月 30 日全部卖出后的收盘价 21.9 元,仅仅这只股票就使得大成积极成长亏得不轻。 虽然名为成长股,虽然房地产调控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银行股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但大成积极成长却无视涨势不错的成长股,反而在地产和金融股上闪展腾挪。比如万科 A,在去年一季度时大成积极成长持有万科 643 万股,到第二季度时增仓到 739 万股,然而在第三季度却发现推断失误后割肉离场。以 2025 年 3 月 31 日的平均持仓价 10.8 元来看,到 2025 年 9 月 30 日收盘价 9.1 元,在这只股票上又是损失严重。再比如,据 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四季度,大成旗下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 4 只银行股,分别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这些银行股悉数下跌,其中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至今大跌逾 20%。 更令投资人忧心的是,不独大成积极成长基金有些名不符实,在去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