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促理论,以创作促教学”之践行“以实践促理论,以创作促教学”之践行 【内容摘要】2025 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 17 位老师参加了由俄罗斯知名导演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彼得罗夫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樱桃园》的排演。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示范演出,《樱桃园》的中青年老师身体力行,以扎实严谨的创作态度,为观众和学生奉献了一台充满诗意和学术活力的作品。作者以自己参加演出的实践经验,通过以实践促理论、以创作促教学、建立学术自信等方面阐述了对于《樱桃园》的表演创作探究。 【关键词】《樱桃园》 表演创作 文化差异 剧本翻译 台词处理 自 2025 年以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进行教学改革,院长徐翔要求老师“既是知识渊博的教授,也是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进行“以实践促理论,以创作促教学”的探究。2025 年盛夏,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 17 位老师参加了由俄罗斯知名导演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彼得罗夫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樱桃园》的排演。众所周知,对名剧的诠释是有难度的,《樱桃园》作为世界戏剧艺术的巅峰之作,更具学术难度,这无疑给老师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压力,国内知名导演徐晓钟、林兆华均导演过此剧。在以往的演出中, 不同的演员对各个角色的诠释以及个性化的处理不尽相同,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面对一个个经典的角色,时常“折磨”得大家寝室难安,夜不能眠。如何拉近自己和角色的距离?这是每个演员在创作过程当中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回头看去,在创作过程中,每一次痛苦的、自我折磨式的思辨,对演员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提升。演员制造人物形象化身为角色的过程,就好比是一个恋爱的过程:爱上一个陌生人(角色),彼此从生疏、相识、相知,再到熟悉、默契、亲热无间、水乳交融、心灵相通、互为彼此(化身为角色),解决“演员――角色”的矛盾是一个既痛苦又有成就感的过程。角色就像演员的爱人,演员的创作就是追求爱人的过程,总会经历一个刻骨铭心的、从挫败到成功的过程。下面,笔者总结《樱桃园》的排演,其难点主要体现于几个方面。 一、文化差异给准确解读剧本带来的困难 首先要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才能对剧本进行准确无误的理解。有些中国剧本曾经一度被西方观众误读,甚至有国外剧团创作的《雷雨》中,剧中人物还都扎着清朝的小辫子……我们是否也常犯这样的初级错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对彼此的解读都会有偏差,往往会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基础,以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