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设计(通用 16 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看,猜想,试验,推理等活动发觉图形和数的简洁的排列规律; 2、培育学生初步的观看、操作及推理力量; 3、初步培育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觉、观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预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 3 支;一张 16k 白纸的 1/4。 教具预备: 主题图 5 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协商后全班沟通。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觉“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亮,激起探究“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主题图 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协商后全班沟通:“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一样,外形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根底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主题图 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美丽吗?为什么美丽美丽?“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一样,外形,颜色变化规律。) 3、(黄)(红)(蓝)……你能发觉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觉的规律告知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外形、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学问建构的过程中由简洁慢慢过度到稍简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 2 个物品拓展到 3 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育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嬉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预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情愿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觉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 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加规律形成的过程。) 2、你还能制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索,后四人小组沟通,演示,最终全班组际沟通。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翻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