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解读: 本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海陆分布的影响,使气压带、风带破坏成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冬、夏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只需掌握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学习目标: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季节移动规律;通过老师指导准确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和相关等压线分布图,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3.根据季风气候图能够分析东亚季风成因、性质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学习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学习方法:教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3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师:具有全球性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