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导学案设计 《》是的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回忆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感动了许多读者。 《背影》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交卸、奔丧、颓唐、祸不单行”等。 b.学会在熟悉的基础上,快速、准确筛选所需信息。 2.过程与方法: a .朗诵法。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只有多读,方能感受到文章散发的美。 b.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讨论,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更好地体会作者借文章传达出的浓浓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延伸课文,鼓舞学生主动去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他们的`关怀、爱护,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多音字、复杂字词、生僻词语较多,学会准确区分、记忆。 2.本文篇幅较长,学会速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表现出来的大意。 教学难点: 准确、快速地在文中找出“ 背影”几次出现的场合。 第一课时 导入: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所受的教育也告诉我们,父母是爱我们的。那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了吗?能不能说出来和老师分享下!(学生发言、简短点评。*严厉亦是爱的一种表现)朱自清先生的咱们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大作家,他有一篇文章《背影》说的就是他和父亲之间的。这篇《背影》是作者应当时编著教材的叶圣陶先生之邀而完成的。今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人物与家人的情感和我们是不是一样的。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收集到的作者简介。(事前板书在小黑板上)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老乡)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背影》、《春》,作品收集在《朱自清文集》里。 2.写作背景:(同上) 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回忆的是 1917 年冬天的事。1917 年,作者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办完祖母丧事,他回北京上学,而父亲则到南京谋事,于是父子同行,在浦江车站依依惜别。 3.生字词注音、词语释义检查。(同上) 叮嘱: 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来临。——(祸不单行)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光景:a 时间景物 b 境况、状况 c 表示估量 好一派草原光景(a);那个小孩只有五、六岁光景(c);他家的光景还不错(b) 因为腿脚不灵活,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