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_第1页
1/3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_第2页
2/3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_第3页
3/3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提笔写了这篇影评。南京,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六朝古都的名号,他还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标签 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以 1937 年南京沦陷为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影射了抗日战争时代中国人民水深酷热的生活。抢劫,强奸,屠杀,这些泯灭人性的行为在影片中展露无遗,而这些丑陋的真相以及血淋淋的历史紧紧的刻在了南京这座城市之中。 《金陵十三钗》讲述的南京沦陷之际发生在一所教堂里的故事,殊死抵抗的军人,教堂的学生,冒充神父的约翰以及逃到教堂避难的秦淮河女人们在日军的非人行为中一步步建立起的感情。在危难的时刻这些女人放下个人的生与死,为了挽救女学生而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在电影的开头,枪林弹雨中誓死保护女学生的士兵随着缓缓的旁白而出现。 当时还没有能够牵制坦克的武器,这些爆破手只能靠队友用肉体掩护为他们争取到爆破的最正确地点。 士兵将手榴弹绑在自己身上,义无反顾的走向日军的坦克,电影中这一幕的慢动作恰到好处的渲染着英雄的悲壮气息。并不是说抗日电影必有的就是大篇幅凸显英雄无畏的牺牲主义,相反,张艺谋用这种小细节所表达的情感更让人难以忘怀。而关于军人的描写,还有一处就是在对李教官的人物塑造上。李教官这个人物,其实可以说是一个重情重义并且富有智慧的形象,当然,他的这种英雄行为也没有被影片无限放大以至到了无敌的地步。他将受伤将逝的浦生送到教堂里,让他能有个温暖的地方离开。 他本可以换上便装离开的,但是他没有。 他在教堂对面的废弃小楼里默默保护她们,他在女学生受到日军侵犯时献出生命引开日军。李教官的结局令人心疼,但同时,也令人敬畏,这是英雄,真正现实意义上不被神化的英雄。 影片从开头的士兵血战转入教堂生活后,影片的气氛临时进入了短暂的轻松,翠禧楼那群唱着秦淮景的风尘女子与教堂里单纯的女学生这两个人物群体在教堂里的小矛盾为影片后续的剧情做了铺垫。当日军冲进教堂时,女学生们在下地窖前被日军发现了,当她们看见地窖里的这些女人们,当即决定更换躲藏地点。其实我无法追究她们是怎么认为的,是和之后玉墨所说的一样为了救她们而选择离开地窖,还是只是觉得地窖挤不下而换了地方,其实以我之见,她们或许真的没有那么伟大,从同名小说里多年后这些女学生除了书娟再也没有人去看过约翰可以看出。再到后面玉墨她们为了挽救女学生而替他们前往日军宴会,其实从这之中,我能体会到的更多的不是感动而是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