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全面理解非易失存储器

全面理解非易失存储器_第1页
1/16
全面理解非易失存储器_第2页
2/16
全面理解非易失存储器_第3页
3/16
全面理解非易失存储器(Flash,EPROM,EEPROM) 非易失存储器概论 前言本文论述了基本非易失存储器(NVM)的基本概念。第一部分介绍了 NVM 的基本情况,包括 NVM 的背景以及常用的存储器术语。第二部分我将介绍怎样通过热电子注入实现NVM 的编程。第三部分包括了用 FOWLER-NORDHEIM 隧道效应实现对 NVM 的擦除。同时,简单的 FN 隧道效应的原理也将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说明。第四部分介绍了用于预测 NVM 编程特性的模型—热电子注入机制所依赖的“幸运电子”模型。最后一部分介绍了 NVM 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如数据保持能力(DATA RETENTION),耐久力(ENDURANCE),和干扰(DISTURB)。关键字:非易失,存储器,热电子注入,隧道效应,可靠性,数据保持,耐久力,干扰,闪存\第一部分: 介绍存储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易失和非易失。易失存储器在系统关闭时立即失去存储在内的信息;它需要持续的电源供应以维持数据。大部分的随机存储器(RAM)都属于此类。非易失存储器在系统关闭或无电源供应时仍能保持数据信息。一个非易失存储器(NVM)器件通常也是一个 MOS 管,拥有一个源极,一个漏极,一个门极另外还有一个浮栅(FLOATING GATE)。它的构造和一般的 MOS 管略有不同:多了一个浮栅。浮栅被绝缘体隔绝于其他部分。非易失存储器又可分为两类:浮栅型和电荷阱型。Kahng 和 Sze 在 1967 年发明了第一个浮栅型器件,在这个器件中,电子通过 3nm 厚度的氧化硅层隧道效应从浮栅中被转移到substrate 中。隧道效应同时被用于对期间的编程和擦除,通常它适用于氧化层厚度小于12nm。 储存在浮栅中的电荷数量可以影响器件的阈值电压(Vth),由此区分期间状态的逻辑值 1 或 0。在浮栅型存储器中,电荷被储存在浮栅中,它们在无电源供应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所有的浮栅型存储器都有着类似的原始单元架构。他们都有层叠的门极结构如图一所示。第一个门极被埋在门极氧化层和极间氧化层之间,极间氧化层的作用是隔绝浮栅区,它的组成可以是氧-氮-氧,或者二氧化硅。包围在器件周围的二氧化硅层可以保护器件免受外力影响。第二个门极被称为控制门极,它和外部的电极相连接。浮栅型器件通常用于EPROM(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和 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电荷阱型器件是在 1967 年被发明的,也是第一个被发明的电编程半导体器件。在这类型的存储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全面理解非易失存储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