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学素材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广泛、灾种多样、灾次频发、地域差异大、灾情严重,具体到地震灾害是分布广、分布不均、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与滑坡泥石流有链发现象;洪水灾害的特点是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旱灾则是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的渐发性。(1)种类多,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我国素有“三岁 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 206~1949 年的 2155 年中,共发生水灾 1029 次,较大的旱灾 1056 次,几乎水旱灾害年年有之,残废万人以上的灾害 10~20 年出现一次。近 40 多年来,平均每年出现旱灾 75 次,洪涝灾害5.8 次,台风 6.9 次,冷冻灾害 2.5 次,都远远超过世界的平均频度。在过去的 40 年中,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 4000 万~4700 万公顷,受灾害影响人口约 2 亿,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人数从千至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500 多亿元。1989~1992 年的 4 年,年均损失约为全球 20 世纪 90 年代初年均损失 500 亿美元的1/4。 (3)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就宏观分布而言,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的干旱主要分开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多发生在夏季的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广阔的东部季风区,集中在 7 大江河流域;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多发生在冬春干旱季节;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上;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在青藏高寒流地区尤为突出;台风、风暴潮多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西南伴随地震、暴雨引 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山洪的集群发生。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还呈现一定的共轭性。比如,季风的强弱变化导致 了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以及一个地区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现象。根据国家气象局资料统计,各种气象灾害平均发生频次呈增长趋势,20 世纪的 50 年代是 19.56 次,60 年代为 26.20 次,80 年代达 28.18 次。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从西向东,大体以贺兰山一龙门山一横断山和大兴安岭 一太行山一武夷山一十万大山为界分三大区。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