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红旗渠精神心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种精神让人心潮澎湃。50 年前,英雄的林县人民劈开太行山,历时十年,修建了长达 1500 公里的 人间天河 红旗渠,更把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的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时间荏苒,岁月悠悠,红旗渠依旧不减当年风采,浩浩荡荡的红旗渠水一路欢歌流进林州大地,滋润万物,流进人们心中,涤荡心灵。留恋红旗渠畔,我们仿佛又听见了 50 年前那叮叮当当铁钎凿石的声音。 从明正统元年(1436 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1949 年的五百多年间,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百余次,其中大旱绝收达 30 次。连年大旱造成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碑文记载: 死于道路者,人且割其肉而食之,甚有已经掩埋犹有刨其尸剥其肉而食之者。 关于林州缺水有太多令人悲伤的历史故事。桑家儿媳因水殒命的故事一直在林州流传。天遇大早,泉水只剩下香头那么粗,远道来这里担水的人越来越多。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过年,可是担水排队的人很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痛公爹,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脚小,接过担子没有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倾了个精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回家悬梁自尽了。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儿媳,大年初一领着儿子踏上风雪交加的逃荒路。 60 年代初,林州人民立下愚公移山志,用 宁愿当辈苦,不愿辈辈穷 的大情,用 蚂蚁啃骨头,争强好胜 的大性,用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的大爱,用 流血不流泪,逃荒不要饭 的大气,怀着对水的酷热情感,开山凿石,引漳入林,上演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英雄壮举。从 1960 年 2 月开工,到 1969 年 7 月支渠配套工程完成,削平山头 1250 个,打通隧洞 211 个,动用土石方 2229 万立方米,相当于修筑了一条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 3 米、宽 2 米的 万里长城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条红旗渠,也都有深刻铭记的红旗渠故事。 我心目中的红旗渠是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渠。兴建红旗渠的年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人民的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筹民工口粮,自带修渠工具,自造施工器材,筹集资金 5839.66 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自己制造水泥 5170 吨,自己烧制石灰 14.5 万吨。没有饭吃,人们就挖野菜捞水草充饥;没有工程机械,人们就靠车推肩扛运送石料。凭着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不畏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