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历程与思考农村的和谐稳定进展,是整个国家稳定和社会进展的重要基石。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中华文化,先后都在经历着工业与农业的现代化进展和社会转型,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尽管在两岸乡村治理的转型过程中,各自的背景、起点、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但都面临着进展理念、资源配置、功能转换和机制再造等方面的挑战,呈现出新的动向和特征。 1 台湾乡村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半个世纪过去,台湾在乡村建设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也取得过一些经验。然而,台湾的乡村建设并非一直春意盎然。在近一时期中,人们也感受到了台湾乡村中存在着影响进展的瓶颈问题,制约着台湾的乡村建设。 (一)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历程。就乡村建设思想与规划而言,台湾乡村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 1954 年至 1968 年,以土地改革为目标的乡村建设全面展开。这是台湾乡村建设思想的第一时期。1968 年至 1986 年后,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成为以工业进展为主。1984 年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即第二)历史时期。地主因土地被征收所获得的土地债券及公营事业股票等,转投资于工商业,促进工商业的进展,故其间接效果,则为迅速转变纯农业的台湾为工商业社会。1976 年后台湾的工业输出急剧增加,政府外汇收入大量提高,迄今居然外汇储备达三百亿美元。农业为促进工业化进展起了推动作用。最终,它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转型,即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亚洲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 (二)台湾地区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脉络与指导思想。其乡村建设的思想或学理基础也有其有自身的渊源。台湾实施的乡村建设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五大建设思想(心理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物质建设、武力建设)有密切相关。乡村建设不过是整个五大建设的一环,五大建设思想不仅源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建国方略》,而且是思想与实践演进和凝聚的一种成果。在整体的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和土地改革进程中,不仅有台湾地区的行政院对于政党决策的无条件执行与实施,而且也有各部会密切配合进行之预案,并必须配合修改法令等等举措。纵观台湾土地改革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实行的是政党决策,行政实施,司法保障的模式,体现了政党与行政部门的相互配合特色。台湾乡村建设指导思想则从附属到相对独立。台湾乡村建设事业,以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为主管,乡村建设思想(或方案)则始于 1949 年,当时的农村建设其实主要立足于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