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 讨论新理念 探讨新模式学习新课标 讨论新理念 探讨新模式 ——新课标学习后的点滴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语文教材、教学策略,积极适应课改,投身教学改革已成为越来越多老师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老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课程,否则,以原有的观念看待新课程,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瞄准时机,主动借势,走进新课程,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理念,树立新观念,构建新课堂,促进新进展,语文教学改革必将掀起新的高潮。 在运用课标理念上,大家一致认为,驾驭教材是当务之急,也是宽阔语文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因为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有困顿、疑惑,在选择教学方法,制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略显茫然。 听了体现新课标的全国名师观摩课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新课标的实施,有以下点滴体会。 一. 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新大纲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进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确实,只有多读书,会读书,才能使学生具有开放的视野,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宽阔的智力背景。因 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授之以正确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阅读,并且从阅读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1. 读书的时间要充分。 正如《课标》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开展制造性阅读,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通过学生的主动参加,实现“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就应是读的训练,有的老师也想加强读的训练,也认识到有些内容仅靠讲是苍白无力的,但总感到时间紧,不敢把大块时间放给练习读书。事实上,不把书读通,不让学生有读书感悟的空间和时间,极容易滑入繁琐分析的深渊而无以自拔。初读阶段,一定要坚持面对全体学生,在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上下功夫。例如全国名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于老师领着学生读完题目后,即让学生一字一句、一逗一点,自由的将课文读两遍,要求读通顺,读流畅。在指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读,注意把难读的句子读好,读得不甚了然之处,可以回过头来重读,从整体上感悟。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那样:“要读得贴心些。”贴着作者的心去想去读,对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是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