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改革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论文 山东省自 2025 年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2025年《关于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25〕24 号)要求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进展的必定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进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进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危机干预四级体系的冲击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进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自我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实行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化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