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讨论岩溶隧道大溶洞综合处治措施讨论 摘要:南平隧道浅埋岩溶段 DK42+399 处发生大溶洞突泥塌方地质灾害后,采纳固结渣体稳定塌方区、超前注浆、超前管棚+小导管注浆和强支护的灾害综合治理方法,并对处理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从突泥塌方的发生到全部处理完成不过 1 个月时间,迅速、有效、安全的处理了此次特大地质灾害事故。为浅埋岩溶地质条件下,隧道的快速、安全掘进提供了有效的灾害治理方法。 关键词:岩溶隧道;大溶洞;处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岩(石膏、硬石膏)和卤化物岩(盐岩)等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及地下各种景观。岩溶系统中,最普遍的是 CaCO3-H2O-CO2 复相平衡体系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气相、液相和固相都参加反应。岩溶的发育开始于水流对可溶岩石原有狭小通道的溶蚀扩展,岩溶体系中地下水通道包括岩体中各种规模的构造裂隙和原生孔隙,溶蚀下来的岩石成分通过水流循环不断被带走,水流通道被加宽,反过来,被改造的裂隙网络又作用于地下水流,形成新的水动力场。隧道开挖使得地下水的排泄有了新的通道,破坏了原有的补给循环系统,加速了径流循环,同时也促进了地下水对岩体的改造作用。 岩溶地质对隧道修建极为不利。我国建成和在建的岩溶隧道几乎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其中突泥和塌方由于其具有突发性,往往容易造成隧道内施工机具和运输轨道等机械设备被掩埋或淹没,施工中断,工期延误,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浅埋岩溶隧道更由于覆盖岩层较薄,极易在突泥和塌方后引起地表沉陷,引发更大的灾害问题。因此,讨论其岩溶溶洞塌方处治措施的讨论的讨论对以后的岩溶隧道溶洞的处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 工程简介 南平隧道全长 9865m,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坪镇,测区中部属中切割的侵蚀,剥蚀低山地貌,山脉走向 NE~NW,隧址区总体地形呈一山两槽的形态,中部隧道洞身大部地段为侏罗系“红层”形成的突起条状山岭,山岭沟槽相间,溪沟发育。两侧隧道进出口地段为飞仙关组及嘉陵江组石灰岩形成的岩溶槽谷,槽谷内溶蚀洼地呈串珠状发育。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溶洞不良地质问题。 隧道设计为铁路单线隧道,进口里程为 DK42+260,出口里程为DK52+125,进口为 6‰的上坡,出口为 5‰的下坡;隧道最大埋深290m。 3 溶洞塌方灾害概况 2025 年 9 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