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20XX年,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随后各地市纷纷开展落实,推行综合执法改革、执法重心下移、构建基层执法体系等各项举措扎实有力、稳步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催生出新的执法形态,乡镇、街道等基层综合执法基层中队成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推进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对提高执法高效率、实现执法公正、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大意义。一、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现状近年来,在部门大力探索执法体制机制建设的大背景下,执法规范化建设较以往更被重视,执法活动也更加科学、透明、规范。但经济迅速发展及复杂社会环境导致执法压力骤然增大,新问题、新矛盾、新焦点不断涌现,给执法部门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也使执法规范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特征,凸显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执法人员力量薄弱。目前,执法人员自身力量不足是制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职法定人员落实不到位。现实中,基层中队法定执法人员非常紧缺,导致多数执法工作很难到位。如《处罚法》对执法人员法定要求“不得少于两人”,但部分基层中队中仅有两名甚至一名在编人员,无法满足规范执法的要求。再如,有关政策要求每个基层配备一名法制员也很难实现。办案人员“人少事多”导致不能全面开展工作,“重实体、轻程序”、“重内容、轻形式”现象不足为奇。二是执法人员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基层执法人员自身在思想理念、业务能力、程序意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全面提升。如为民服务的思想定位缺失,很多办案人员旨在办案,不在解决问题,不注重办案方法;业务上不精通,习惯于打哈哈,敷衍了事,缺少系统培训和教育。三是大量协管人员协助执法存在问题。聘用协管人员是在编人员严重不足与现实大量案件亟待解决之间的一种无奈选择,采取招用或劳务派遣等形式配置的协管人员带来了许多问题,其自身队伍建设也是当下的一个难题,需要花大力第1页共8页气进行规范和管理。(二)硬件设施保障不足。近些年,全市执法系统装备保障虽有提升,但从部门横向比较来看,综合执法系统硬件保障仍是一块短板,与其他部门相比,在设施更新,财政保障、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相差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执法设备来看,执法车辆数量少,公车改革后,综合平均要40余人配备一辆执法车;专用执法摄像机、录音笔、扫瞄仪、红外线测距仪、电子监控等信息化设备紧缺,无法保证特定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安全检查设备、应急报警装置老化、缺失,急需更换添置。二是从办案场所来看,办公场所拥挤,存在部分基层中队与其他单位合署办公情形,而独立配备办公用房的基层中队,办公场所面积小,无法划分功能区,且多数未设置独立执法办案区,执法办案干扰大,导致办案效率低下。三是从信息化程度来看,有些单位虽已建立网上办案系统,执法记录仪、定位仪等设备也逐步配齐,但并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借助科技手段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如网上办案系统,个别基层中队因为电脑配备不到位而无法正常使用。无人机、移动抓拍等先进科技设备,则基本尚未配备。(三)执法行为失范。执法行为代表政府部门整体形象,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直接影响。当前,基层中队执法主要存在裁量权滥用、程序不规范、执法松散等失范现象。滥用裁量权现象比较严重。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客观必要性,但上位法缺失、执法水平不高、执法素质低下等问题容易导致过度使用自由裁量权,造成权力滥用。如同案不同罚现象,对违法建筑,有的既拆又罚,有的只拆不罚。程序不规范问题未彻底扭转。近年来,基层执法程序规范化虽然得到较大提升,但与现代法治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比如,程序顺序颠倒,如处罚告知书与决定书同时下达,剥夺当事人陈述申辩权利,违反“先告知、后处罚”法定程序。又如超越法定时限,部分案件未在法定时限内办结,出现久拖不决现象。执法方式不够规范。执法人员在用语规范、文明举止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执法原则落实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