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动涉及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动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 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推动过程中,我们要采纳“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进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以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得到和谐、持续进展。——编者 转变建设思路—导向应用 教育信息化初期有学者提出了“路、车、货、人”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在实践层面上“建网、建库、建队、建制”等成为公共的指导思想,以“建”为导向,可以量化,有操作的抓手,大大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较多的工作成果,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不是公司或厂家搭好硬件、配好软件,交给学校和管理人员就能够用得起来的。 信息化教学在现实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资源结构性缺乏、实践效果不佳、考试成绩需要提高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因素能够决定的,它涉及硬件设施、资源、老师的理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评估奖励机制、管理制度等很多环节。在单一的环节上做工作,往往受其他环节停滞不前的制约,而无法深层次推动应用,无法取得好的应用效果,这反过来又打击了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信心,给教育信息化应用带来更大的阻力。 单从技术上来看,信息化无疑能够提高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与效能,但事实上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几年以来,无论是从教育管理现代化还是从教学现代化来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组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受到环境、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权力分配、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随着信息化的深化,技术必定会对现有教育组织的业务模式产生意义深远的反作用,必定要求现有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导致教育组织的优化与变革。 教育信息化变革涉及校园管理、教学工作习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变革,而任何变革都受制于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制度、老师的工作环境、工作习惯与工作事务,全面的变革靠学校自身文化与系统进化很难突破,除非有在技术、理论与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强造诣的人强势推动,同时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术理论背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