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共振”得探究 自 19 8 6 年起,华东师大教科院成功教育实验讨论组和上海市松江县老师进修学校物理组一起,会同松江县 10 所中学物理教改实验班老师,就成功教学系列讨论之一“教学共振”问题,进行专题实验讨论,并边讨论边将成果推广到全县 2 6所中学。经四年探究,已取得明显成效。松江县全县物理学科教学质量,以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参加同年全市统一命题得会考和高考平均成绩比较统计,四年前均在全市十县中得第六位以下。但19 89、1 9 90两年得高考平均成绩,均已达到十县得第一位。初中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19 89 及 1 9 90 两年分别达到第一和第二位及第二和第一位。经改革后得物理学科,不占用规定外课时,不增加课外作业,但教学质量却在各门学科得前列。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浓、进步快、成绩好。普遍反应:“不用加班,只需在课堂上边学习、边理解就记住了,而且不易忘记。理论讨论和实验探究表明:科学地揭示“教学共振”规律,正确地运用“教学共振”得原理和方法,对于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全体学生不断地获得学习和进展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现将我们对于“教学共振”规律得讨论和实验得初步成果介绍如下。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得现象。在机械振动中,当策动力得频率与系统得固有频率一致时,受迫振动得振幅达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共振。在电磁现象中,当接收回路得固有频率,同振源发送得电磁波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得振荡电流最强。这就是电磁波得共振现象,称为电谐振。在光学、声学、原子及核物理等许多领域中,也普遍存在共振现象。在社会领域得许多方面也有共振现象存在。在教育领域中,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我们借用共振概念,以“教学共振”来比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活动、同步前进,以达到最大教学效果得现象和过程。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依据教材内容发出教学信息,通过课堂被学活动传输到信息接受体学生身上。学生则记过学习活动施加作用于老师和教学过程,以吸收这些教学信息。当老师发出教学信息得速度和进程,与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得速度和进程接近或相同时,教学中传输得信息量达到最大值,产生得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最显著。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教学共振。我们实验讨论得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产生教学共振,以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值。实验证明:教学共振得产生涉及以下备个方面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