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日记:由植树节想到的……教学日记:由植树节想到的…… 教学日记:由植树节想到的 教材十二单元的主题是 走进森林 。我为什么提前到三月分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个单元,原因是 3 月 12 日是植树节。临近植树节,我在备课的时候,偶然看到十二单元正好是走进森林,再认真一看主题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漂亮的小兴安岭》《草叶上的歌》《失踪的森林王国》,特别是第三篇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我读后发现在植树节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再与第一篇课文《漂亮的小兴安岭》比照着学,学生对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认识和感悟要深刻得多,所以,我决定在植树节的时候,提前让孩子们和我一块学习十二单元《走进森林》。 说干就干,我认真分析了十二单元教材的特点,我发现在阅读方面,十二单元要渗透给孩子的阅读方法是理清线索,依据总分关系来阅读《漂亮的小兴安岭》《草叶上的歌》,并且在《漂亮的小兴安岭》还明确地让学生找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前面自然段的关系。我就想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教给他们阅读的思维方式,如何把阅读思维方式传授给他们呢?平常的阅读课都是靠老师一点一点地浸润,根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以问题来点拨学生去思考、感悟、沟通。现在,能否换一种方法来进行,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学习阅读思维过程和方法呢? 怎么来操作,我试着在十二单元的教学中设计了一种阅读提示的题单。在《漂亮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到全文有多少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局部,在分局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每一个自然段,在分析比拟中体会出全文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个自然段概括介绍小兴安岭在东北,树很多,像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根据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小兴安岭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而第六自然段是作者总结抒发情感,赞扬小兴安岭既是漂亮的大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我在题单上还专门设计了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来完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心句概括全文,同时中心句在结尾处也就是对全文做总结,那么最后一段与前面的关系就是先分后总的关系。这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分两层解决了,学生获得这个知识也是在感性中完成的,具体可感,一点儿也不抽象。 其实,学贵有疑,会提问才会学习。所以,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质疑非常关键。为了很好地进行阅读思维的整体浸润,我在前面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在课题质疑,在矛盾处质疑,在结尾处质疑等几种质疑的方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