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P2P 监管细则四大难点 虽然监管已经明确了 P2P 平台的定位以及“负面清单”,但本息保障如何打破、线下模式可否持续、一站式理财是否破灭、存管只能在银行等一系列现实性问题待解,平台又将怎么应对?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野蛮生长近三年后,赶在 2025 年倒数第四天,P2P 行业的监管细则征求终于面世。虽然监管细则已经明确了 P2P 平台的定位以及“负面清单”,但本息保障如何打破、线下模式可否持续、一站式理财是否破灭、存管只能在银行等一系列现实性问题待解,平台又将怎么应对? 难点一 如何打破“本息保障” P2P 行业的“紧箍咒”《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出炉,再次明确了 P2P 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不得向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息”也是《办法》中的“红线”之一。 对于《办法》中要求的“去担保化”,零壹财经 CEO 柏亮表示存疑,平台能否向客户收取风险准备金,并用风险准备金赔付投资人的本息损失?而假如应赔付金额超过风险准备金,则可能无法保本保息。 事实上,本息保障是网贷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平台多引入第三方担保或采纳风险备付金。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马骏表示,新的监管细则并没有明确指出风险准备金形式不可行,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后续执行。麻袋理财讨论院建议可以采纳风险备用金模式。从目前行业进展需要上看,这是较好的担保方式。但风险备用金所有权难以确定,平台依旧有自担保嫌疑,建议细则上可以给予认可。 北京商报记者在一些投资者论坛里发现,不少投资者表示,假如 P2P 平台不能提供本息保障,会选择撤离资金。一位投资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自己之所以投资一些有实力、有背景的平台,就是看中了平台的兜底实力。一旦出现坏账,平台具有较强的垫付能力。 P2P 平台假如不再提供本息保障,势必会造成投资人的大量流失。对此,马骏认为,投资人流失是意料之中的,这对平台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马骏进一步补充道,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纯粹借鉴美国模式,做个人信用贷款的业务会让散户投资人产生很大损失,在中国普遍刚性兑付的环境未打破的情况下,网贷平台自然就变成了信用中介,但现在的定位是信息中介。监管层不希望 P2P 平台变成类银行机构,P2P 平台假如承担过多风险,最终会产生系统性风险,一旦控制不好就会演变成新的危机。 难点二 “一站式理财梦”是否破灭 《办法》中“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