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写作应关注受众心理 演讲稿是演讲者传播信息,传递感情的书面依据、法律规范和提示,一篇精彩的演讲稿就能使演讲者的演讲扣人心弦,引起共鸣,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演讲稿的写作无论从立意选材、结构格式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一般写作者往往注意讨论主体(演讲稿写作者)的创作行为,却忽略了对演讲受众(听众)的心理考虑,而演讲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其效果的产生必定涉及到主体与受众的相互配合。因此,我们在注意主体写作行为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增强文章的针对性和可感性。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于 1948 年提出了关于 5 个 w 的大众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 what)、 通过何种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有何效果(with which effects),突出地把受体放在了大众传播中的重要位置。他的思想得到了美国另一个学者约瑟夫·克拉帕的支持,在一本题为《大众传播的效果》中提出了受众心理有三种选择性因素: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说明写作是作者与受众多边沟通的系统,并不是由作者自说自话,而是受到受众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影响等的制约。演讲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演讲稿的写作就需从社会时代出发,根据演讲受众的自然状况、认识态度、需求特征去把握受众心理的变化。 一、求实心理 演讲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那么只有真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才会被演讲受众所理解、认可。因为具体实在的事情和其所包含的道理,听众一听就懂,产生信任感,才能与演讲者之间迅速架起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做到心灵相通,持续地听下去,形成和谐的演讲环境。因而演讲稿所载信息必须客观真实。首先,演讲材料必须真实。数据、时间、地点、人名都要准确,每一个细节与客观完全一致,而不能有任何的的夸大缩小。只有使用真实材料,才能使受众了解真实的情况,掌握真实的信息,演讲稿也才因此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极强的生命力。其次,演讲内容必须现实。它应与生活紧密相关而不是陈年往事,要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怀和瞩目的问题;提出和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和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涉及人们眼前的、身边的、切身的问题。所以演讲稿的主旨和材料必须是从现实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符合人们现实的心理需求。我们以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演讲辞的写作为例分析一下:他提出的议题是妇女解放问题;分析的结果是“经济”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要“韧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