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场雪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天的漂亮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了解下雪前气候变化和雪天景色特点,并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2.学习本文抓住下雪前的天气变化和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特点进行记叙、描写,并在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描写下雪时和雪后景色的词语。(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凛冽”、“彤云密布”、“粉妆玉砌”、“毛茸茸”、“谚语”等词语的意思。(二)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课文《林海》,学完后,你理解了什么?(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景物描写和联想结合起来,并运用抒情、议论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今日我们来学习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二)简单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 1962 年。1960 年至 1962 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了临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课文。(三)听课文录音。注意本文的写作顺序。(四)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词。(1)“彤云”,指什么云?(下雪前密布的阴云。)(2)“谚语”,什么叫谚语?本课的谚语是哪句话?(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课谚语是“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3)“瑞雪兆丰年”中“兆”是什么意思?(预先显示。)(4)什么是“俗话”?(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话。这种话简练而形象,大多是劳动人民制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瑞雪兆丰年”就是一句俗话。)(5)“粉妆玉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