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意义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以文化和科技双驱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会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动驾驭社会变革,自觉推进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要义。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第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空前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第1页共13页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其文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在:(1)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时代;(2)文化事业内涵得到开拓(人民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等),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互相链接;(3)把文化改革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前提,结合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经济时代特征,全方位地推进文化体制、建制及其政策改革与创新;(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第二,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1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如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如国民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生活质量”标题下的非物质特征,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考量。而今对文化制度安排的关注,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文化既被视为促进物质进步不可或缺的倍增器、精神引擎,又被输入到不同社会所感受到的需求结构中,更被确定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方略和软实力。科学发展观内涵得以深化深刻反映在:把更为全面的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的相互契合;理解为三个一致性: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致第2页共13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