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成功案例及行业进展方向关键词: CADD , 点击: 369 次药物分子设计应用于创新药物先导结构的发现和优化,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是,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的 进展,使得一些靶标生物大分子的功能被阐明,三维结构被测定;计算机科学的进展,出现了功能先进的图形工作站,极大地提高了计算和数据分析的速度和精度; 进展了许多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如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方法和基于药物小分子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方法和数据库搜寻方法等。进入上一世纪 90 年代,药物分子设计(包括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已作为一种有用化的工具介入到了药物讨论的各种环节。目前,美、英、日、德、法等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一批著名科学家领导的讨论组从事这方面的理论和应用讨论。许多制药公司也纷纷投资建立运用计算机进行理论讨论以带动新药开发的部门。目前已有许多应用理论方法设计而获得成功的药物发表和上市(表 1)。这标志着该领域的讨论已开始向有用化方向迈进,并已成为创新药物讨论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利用 CADD 辅助药物设计工具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表 1 国外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成功例子药物靶标公司Dorzolamid碳酸酐酶Merck Sharp and Dohme(Harlow, UK)SaquinavirHIV 蛋白水解酶Roche(Welwyn, UK)Relenza神经氨酸苷酶 Biota (Melbourne, Australia)AG85, AG337, AG331胸腺核酸合成酶Agouron (La Jolla, CA, USA)Ro466240凝血酶Roche (Basel, Switzerland)GlevecaAbl-酪氨酸激酶Novartis (Basel)Dorzolamid表 2 国内药物设计成功的例子疾病靶标讨论方法活性分子完成单位心血管PFA 受体 3D-QSAR3 个分子活性超过银杏内酯上海药物所心律失常钾离子通道3D—QSAR结构新颖的活性分子超过 Dofetlide,1 个化合上海药物所物已通过动物和毒性试验,并转让给一医药公司心律失常钾离子通道虚拟筛选从小分子库中找到抗心律失常的天然产物;找到活性比 TEA 高 1000 倍的化合物上海药物所老年性痴呆乙酰胆碱酯酶从头设计和虚拟筛选找到活性为 nM 数量级的抑制剂上海药物所老年性痴呆β 分泌酶虚拟筛选在国际首次找到有机小分子抑制剂,活性为μM,可作为先导结构进一步衍化上海药物所肿瘤酪氨酸激酶虚拟筛选找到有一定活性的新结构类型抑制剂上海药物所肿瘤MMPZBG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