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心得体会]让学生的学在课堂上优秀听课心得现在很少出去参加市教研活动,难得出去听课,而且感受很深,所以听完课之后,想写些什么,在脑海里留下点什么 4 月 14 日上午,在瑞金北村小学进行了一场主题为 让学生的 学 在课堂真发生 的市教研活动。一共听了四位市学科带头人执教的课。分别是沈科老师执教的《和与积的奇偶性》、李月胜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陈薇老师执教的《统计》和汪劲松老师执教的《柱体的体积》。 让孩子学会学习 第一节课是沈科老师执教的《和与积的奇偶性》。讨论两个加数的和的奇偶性,老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理清讨论的思路;讨论 n 个加数的和的奇偶性,老师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讨论,但是表格的提供,巧妙的帮助孩子突破讨论的难点;讨论积的奇偶性则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讨论。整节课,老师从 扶 到 有扶有放 再到 完全放手 ,完美的诠释了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让孩子充分表达 第二节课是李月胜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线段图是孩子画的,各种解法是孩子想的,方法的介绍也是由孩子介绍的。整节课,更像是孩子展示的课堂。的确是这样,孩子,特别是班上优秀的孩子,他的表达能力不比老师差。在课堂上,要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能说的,就尽量让孩子去说。说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其他孩子听得过程也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有的时候,老师说的话孩子不一定听得懂,而学生的语言学生反而好理解。当然,也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老师在适当的地方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把知识提炼总结。例如,在介绍完三种解法时,老师问: 3 种思路,有什么相同? 启发学生思考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把不一样转化为一样多)。 让孩子感悟体会 第三节课是陈薇老师执教的《统计》。老师总是会问 你有什么想法? 刚开始听课,我感到困惑,这样的问题不明确,孩子也常常答非所问,真得好吗?觉得有些浪费时间,特别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听着听着,我豁然开朗了。这节课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统计,而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通过一次一次的统计,前后统计的对比,让孩子逐渐明确统计能让人更清楚的看出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埋下了一颗 统计 的种子,信任有了这颗种子,春天来了,它会很快的生根发芽。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