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天安门广场的一首金曲龙博文“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首名为《歌唱祖国》的金曲,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作的一支经典歌曲,近 70 年 来在各种重要场合成为“必唱”曲目——或作为开场曲,或作为结束曲,被广阔人民群众誉为“第二国歌”,家喻户晓,久唱不衰。2025 年,伴随着举国上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各种重大活动,这耳熟 能详的歌词和雄浑激昂的旋律,一次次在神州大地上回荡。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叫王莘。接过特别礼物,种下一个梦想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日成立了!”在欢声雷动、热血沸腾的游行人群中,时年 31 岁的王 莘作为天津音乐界代表眼含热泪举着牌子经过天安门。王莘,江苏无锡人,九一八事变后曾在上海参加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935 年,他满 怀报国之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成为鲁迅文艺学院的一名学生,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等音乐名家。在“鲁艺”排练由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时,王莘曾担任《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演出那天,王莘在上场前全身抖得厉害。扮演“张老三”的关鹤同发现情况不对,就悄悄问王莘:“你在发抖,是不是太紧张了?”王莘摇了摇头说:“我是激动。你明白吗?这不仅仅是歌声,更是战争中一个誓死抗拒亡国耻辱的正义力量的怒吼!”这次感受强烈而且特别的演出经历让王莘明白了一个道理:一首好歌,可以让人唱得热血沸腾,也可以令人听得激情澎湃。1939 年,王莘报名奔赴抗日前线。临行前,冼星海送给王莘一支当时国内少见的自动 铅笔,并对他说:“这支笔是我在巴黎音乐学院创作交响乐《风》之后获得的奖品,我用它写了你最喜爱的《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希望你也能用它写出传世佳作!”老师的特别礼物和殷切期望成了对王莘终生的鞭策。从收到这支铅笔的那天起,王莘就在心里种下一个梦想:努力为人民、为时代写出好歌。在参加开国大典游行之后,毛主席那扬眉吐气的庄严宣告,现场群众那情不自禁的欢呼场面,令王莘回忆起来就激动不已。他多么希望能写出一首歌,抒发自己心中的豪情,歌唱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激情喷涌而出,写下心中赞歌在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王莘创作了许多歌曲,但一直没有令他感到特别满意的作品。1950 年夏天,全国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征歌大赛活动。王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