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导学案”的理性探讨高校课堂“导学案”的理性探讨 摘 要:近些年来,各个高校推行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编制了一系列学科的导学案电子稿,每门课程一个单元一个 Word 文档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合并整理。本文在对导学案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反思导学案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导学案是否突出学科特点的问题,从而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提高导学案的编制水平,确保实施导学案的高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改革;编制水平;学科特点 1 “导学案”的基本认识 导学案,是老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从老师备课的视角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制造性劳动,在推行“导学案”的初期,出现很多模糊的认识,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老师在边干边学过程中,逐渐同意了认识,才使得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改革逐步走上了法律规范化的轨道。 1.1 “导学案”是不同于教案和学案的第三种教学设计方案 导学案是供学生使用,主要反映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方案。在目前情况下,导学案不能取代教案,因为它们的使用对象不同,侧重点各异。目前在各种公开课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学案是不可以与导学案相提并论的,因为导学案比学案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文章在查阅相关文献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教案、学案以及导学案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 1)[1]、[2]、[3]。 表 1 教案、学案及导学案之间的区别 1.2 “导学案”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不可能包揽万象 众人皆知,老师语言、课本、黑板加粉笔是最常用的教学媒体。进入 21 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带来了课堂教学革命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改革深化进行的过程中,“导学案”之类的“课堂学习材料”的样式(导学稿、讲学稿、预习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等等不一而足)开始流行。 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认为,“导学案”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自主学习之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许多学校移植“导学案”,主要是看中其对于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奇妙效果[4]。的确,许多高校实施后,学生考试成绩似乎有了提高。作者认为,导学案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能象照相机的长焦镜头那样“一镜走天下”。 1.3 导学案的使用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必定联系 “使用了导学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果真是这样吗?答案是不太认同的。理由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