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思考1为煤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1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煤炭产量35.2亿t(2013年39.7亿t),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56%。40年累计生产煤炭693亿t,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4.3%。1985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此后,煤炭产量占世界的比重逐年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6%上升到目前的46%左右。1.2煤炭开发布局深度调整。2017年,晋陕蒙三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6.8%,比1978年提高46.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占9.4%,比1978年下降32.9个百分点。2017年,神东、陕北、晋北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4.3%。1.3以煤为主、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1)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7年的7000处左右。建成了120万t/a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37处,产能6.3亿t/a,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4处,产能4.4亿t/a。(2)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年产超过2000万t的企业达到27家,比1978年增加25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9%;年产超1亿t的企业发展到6家、产量占全国的30.5%。(3)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7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达到3亿kW;占全国火电装机的27.1%;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800万t/a、800万t/a、51亿m3/a、270万t/a;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产值超过60%,呈现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1.4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煤炭科技经历了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煤炭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和优化;煤炭资源开发、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第1页共6页采煤机、输送机、大采高电液控制支架、物联网、新型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煤机装备制造能力进入世界前列,8.8m一次采全高综采成套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装备、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燃煤电厂超低排放、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煤炭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7.8%,比1978年提高了65.3个百分点,原煤生产人员效率达到8.2t/工,是1978年的8.8倍;全行业共有25位专家学者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生产、科研与教育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煤矿建设能力跃升世界前列。冻结法立井施工深度达到1000m、斜井施工连续斜长达到800m;井筒最大净直径达到10.8m,掘进最大直径达到15.5m;钻井法凿井深度达到660m。建成了陕北、大同、平朔、蒙东等一批亿吨级XX县区;建成了年人均生产效率达到或超过1万t的大型现代化煤矿80多处。建成的补连塔煤矿,井型规模2800万t/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建成的哈尔乌素露天矿和宝日希勒露天矿,产能达到3500万t/a;建成的安家岭露天煤矿选煤厂,洗选能力达到1500万t/a,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的7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1.6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1992年,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煤炭价格改革试点,拉开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此后煤炭价格改革不断深化,2013年,国家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炼焦煤、动力煤期货成功上市;2017年,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有效防止煤炭价格大起大落,达到了煤炭供需双方互利共赢、两放心(需方对资源放心、供方对市场放心)的效果。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合作机制更加健全,国内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