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类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问题浅谈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肉类食品行业已逐步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类产业的进展对促进农牧业生产、进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乡市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扩大外贸出口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针对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肉类食品主要污染情况进行分析,按污染物性质不同分为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并提出解决肉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和建议,努力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从源头上确保肉类食品质量安全。本文主要介绍以下 4 个方面的问题:中国肉类产业的概况、当前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问题、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大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建议。 中国肉类产业的概况 首先是我国的肉类产业进展总体形势向好。肉类是我们生活中必需的消费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水平非常重要的依据。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肉类产量是从 1990 年开始连续 24 年占据世界首位。2025 年是 6939 万吨,2025 年达 7925 万吨,2025 年实现了 8536 万吨。人均占有量稳步提升,直至 2025 年人均达到了 62.7 千克。肉制品的产量逐年增加,低温肉制品的市场不扩大。 我国肉类生产的区域布局变化显著,呈现农区畜牧业进展迅速、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肉类产业比重下降、北方肉类产量比重上升、南北参半的新格局。区域布局向生产区和主销区集聚,我国主要的畜禽养殖、生产主要是冀鲁豫地区、西南区和长江中游区。牛肉由西向东集中,禽肉生产区主要以冀鲁豫区为主,与东南沿海区、长江中游区和东北区共同形成了我国禽肉生产的主要区域。我国肉类加工产业结构集中度逐渐提升,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呈现出梯队态势。 从肉类食品产业链上看,虽然养殖快速进展,但集约化程度仍然很低,原料肉源头控制力弱;屠宰环节,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落实,使乡镇定点屠宰率达到 95%,同时规模化屠宰增长加快,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肉制品加工环节,形成以西式肉制品和传统肉制品为主导的行业格局,产业规模逐年攀升,但集约化程度仍然较低,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相对薄弱;副产品综合利用环节,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较低;物流运输环节是畜禽产品流通高度分散,肉制品冷链储运普及率较低,贮藏保鲜技术也亟待实现突破。 肉类食品产业进展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肉类生产集中度和工业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屠宰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肉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