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相辅相成,完整性和先进性构成安全性的前提和基础,安全性则为完整性和先进性提供基本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本质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既强调生产工具和劳动方式的变革,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其所具有的创新、渗透、融合、绿色等显著特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建设要求高度契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需要瞄准关键领域和重点方向精准发力。1.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完整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产业链条合理性、关联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全产业链特性,但在部分领域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在一些高端产业和关键环节面临技术瓶颈。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关键在于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多层次产业协同。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导向,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关键点,以非对称策略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是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完整性的要旨。为此,应深入挖掘数据要素潜力,加速推进“数实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智转型,引导更多市场主体“上云、用数、赋智”,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体根基。加快补齐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工业软件等短板,通过汇聚新要素、催生新模式加快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丰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多样性。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化特征,着眼完善国内大循环产业链条,加强产业协同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可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绿色经济等领域强化协同分工与源共享。中西部地区则以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将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继续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单一产业链的完善,更能促进产业链的跨行业协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动力电池、智能网联、储能、智能电网深度联动,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销售、运营的完整闭环。从系统论角度看,这种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