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小县域怎样玩大战略?建设新农村。小县域怎样玩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抓好县域经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惠及我国8亿多农村人口的民心工程。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县域经济的状况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XX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抓好县域经济。将镇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围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把“农村”的概念弄清楚。农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因此要弄清农村的概念,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定义。依照19**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也就是说城市包括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然而我国的市、镇建制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动,没有统一和明确的标准。对于设市的标准,1955年公布的标准基本上是聚居人口10万人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1983年、1986年和1993年又进行了调整;1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而对于设镇的标准,1955年和1963年都公布过不同的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现行标准规定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XX人的,或者总人口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按照上述规定,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则应是人口尚不足以设镇的地域,包括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村一定区域内经济、文第1页共5页化、科技、服务的中心,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福利、服务设施,是农工商综合发展的综合体,绝大多数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村庄分中心村和基层村两个层次,中心村一般是村民委员会所在地,除是农民聚居和从事农副业生产的基地外,还设有农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本村和所属基层村服务;而基层村除住宅和生产性设施外,一般没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行政意义上的一个农村地域十分狭小,一般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同属一个镇管辖。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如果我们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孤立地考虑其发展、规划和建设,必然会缺乏区域统筹,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重复建设。因此应把镇也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范围里来。虽然《城市规划法》将建制镇作为城市范畴,但它与城市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它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概念应超越行政概念,将建制镇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即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包括村社、集镇和建制镇在内的县域(包括整县立市、整区立市)范围,称农村区域。在农村区域内存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诸要素,是由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开放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有经济基础,也有上层建筑;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集中在其中,事关8亿多人口的生存、生活和生产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发展大局,真可谓“小县域,大战略”。建设新农村关键:发展县域生产力县域是农村地区基本行政单元和经济实体,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抓好县域经济,即发展县域生产力,这是基础和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是工业,包括外来工业企业和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在乡镇,尤其是县域中心镇XX县区内重点镇。工业发展了,就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这是最直接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有效做法。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造村庄环境的意识也自然增强了,对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迫切性、积极性也提高第2页共5页了;为了适应务工就业的需要,学习相关文化科技知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也提高了。据我们对不同类型县域,尤其是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