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要在“六到农家”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六到农家”上下功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结合菜子镇实际,应根据当地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创新载体,找准切入点,在“六到农家(富到农家、学到农家、乐到农家、安到农家、新到农家、和到农家)”上狠下功夫,务求实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发展生产,让“富”到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从菜子镇实际出发,只有通过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劳务助动、组织推动,才能真正构筑起推动农村发展的新经济体系。一要大抓项目促发展。近两年菜子镇坚持发展大抓项目,先后争取实施了易地搬迁扶贫等25个总投资3800多万元的项目,论证上报了一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镇域经济发展。要继续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时代要求,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松手,抓产业开发项目、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抓财源建设项目、抓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以拉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要主抓城镇带发展。20XX年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激活民间资本和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大文章来做,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先后从各方面投入资金3396.9万元,建成商住楼78套,地下管网和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正在建设当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向镇区加快聚集,小城镇初见端倪,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要继续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工程加快推进,切实发挥小城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当地新农村示范区,以引领、示范推动新农村建设。三要狠抓劳务助发展。第1页共5页近两年,全镇上下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助农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在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劳务输出越来越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每年平均每户输出1个剩余劳力外出打工创收。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创收3000元以上,全镇劳务收入达到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来自劳务产业。要继续按照“增收抓劳务”的要求,在拓展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上下功夫,依托现有的培训资源,开展业务技能、务工常识等岗前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使输转的劳务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实现劳务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做大做强劳务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四要常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增收问题。为此,我们要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撑点常抓不懈。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组织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和深入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因为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在最近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首次提交审议,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大量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了肯定和规范。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定位;二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部门协作;三是加强示范引导,促进规范发展;四是强化服务观念,营造宽松环境。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引领作用,组织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多模式、网络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二、注重引导,让“学”到农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善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