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建筑,不应当是遗憾的艺术摘要: 城市与建筑是一个社会当下文化,经济和科技状况的真实写照。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理想。”他还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阅读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同样能发现许多东西。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城市规划 十几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进展,揭开了城市进展史的新篇章。整个中国就像个大施工场地,不断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建筑。以” 日新月异”这句成语来形容城市面貌的变化是非常准确的。在初步形成的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地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区有三个:以北京为中心,面对渤海湾的大首都圈和京津城镇群;以上海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为主干,沪宁杭三足鼎立的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以广洲为中心,向深圳、珠海方面轴向进展,穗港澳一体化的珠江三角洲外向型都市化地区(以上观点引自吴良镛先生等在 1996 年北京大城市进展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旨报告)。这三个地区在全国的位置极为重要,它们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样板”,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建筑都是从这里:”拷贝”过去的。 就北京、上海、广洲三在城市地区而言,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以及建筑群组成的区域,无论是讨论其整体,或是分析其中的片断,都能读出城市的精神。城市的文化是可以用建筑来表达的。从明清遗留的建筑即可看到古都北京的风韵。紫金城气概非凡,建筑群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重合,蔚为壮观,这里演出了多少悲壮的故事。 胡同和四合院屋宇参差,古朴庄重,同样构成城市的人文风貌,渗透着历史感。1949 年以来,北京经历了革命时代的脱胎换骨,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是完整的政治性、纪念性建筑群体,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以另一套符号体系制造了人民共和国首都的革命形象。19 世纪至 20 世纪 30 年代,是上海近代城市进展的高潮,外滩建筑群和繁华的南京路街景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30 年代建造的国际饭店,高达 24层,是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成为上海城市的标志。经过数十年的沉寂,到了 90 年代,上海再度崛起,建筑又为城市进展写下光辉的一页。上海今日的新建筑与近代建筑有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它们以一种国际语言讲述关于现代大都市的思考。近代广州凭借地理优势和频繁的对外贸易得以迅速进展,19 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