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0页今年我校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介下面将我校今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18项)进行简要的介绍,以飨读者。项目名称:“微生物注塑技术”生成纳米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贾士儒教授项目简介:细菌纤维素(简称BC)是一种具有一系列优良特性的纳米生物材料,是当今国内外生物与材料两大领域研究的热点。为改变作为生物医学材料时需将合成的BC进行后期加工修饰的复杂过程,能否利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进行“注塑”,直接定向合成具有特定规格的BC产品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题围绕BC的定向合成,明确BC的表达基因、信号传导、细胞趋化性和代谢网络间的相互联系,揭示木葡糖酸醋杆菌生长过程中的定向趋化的分子机制。通过细胞内遗传、生理生化、环境应答、生物代谢等与细胞运动以及趋化信号传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明确微生物细胞的BC“定向合成”与常规发酵合成中的代谢过程以及关键点代谢通量的差异性。并通过从微生物细胞趋化性生长的差异和BC组装微观差异上,从分子水平上对BC的物理性能差异性进行解释。建立“微生物注塑”生成BC的方法,为通过基因工程增强BC“定向合成”能力奠定理论基础,丰富现代发酵工程理论。第2页共20页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0页项目名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III型分泌系统的相关性研究项目负责人:杨洪江教授项目简介:III型分泌系统(TTSS)是铜绿假单孢菌编码的重要致病因子,临床研究发现,TTSS显著地影响铜绿假单孢菌感染的结果,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首次发现,抗菌素泵出系统mexE-mexF-oprN的负调节因子MexS,参与调节TTSS的表达,该抗菌素泵出系统是铜绿假单孢菌对多种抗菌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本项目主要内容是,研究抗菌素泵出系统与TTSS之间存在的遗传调节机制,初步建立相应的调控模型;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拟对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孢菌菌株开展研究,分析各菌株中TTSS的表达水平、抗菌素耐药性和相应的遗传背景,对上述建立的调控模型进行验证与补充。本项目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发现铜绿假单孢菌新的靶位基因,对于发展新型疫苗和治疗途径、解决细菌耐药性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第3页共20页第2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20页项目名称:两相系统中生物催化16a,17a-环氧黄体酮11a-羟基化项目负责人:别松涛副教授项目简介:生物催化16α,17α-环氧黄体酮11α-羟基化是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泼尼松等必经且最关键的一步。但是,水相发酵与16α,17α-环氧黄体酮难溶性的矛盾,限制了底物与胞内酶的接触,从而使该反应的速度和产率都很低,成为甾体工业发展的瓶颈。项目以黑根霉生物催化16α,17α-环氧黄体酮11α-羟基化为研究模型,针对由于16α,17α-环氧黄体酮的难溶性而引起的不能与生物酶有效接触和假结晶发酵等问题,提出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介质中进行生物催化,结合药物定量筛选模型和"靶学说"理论构建双液相系统中有机相的定量筛选模型,得到有机相,以具有高羟化活力的黑根霉为出发菌株,利用复合诱变和单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耐受特定有机溶剂的高效生物催化菌株,利用膜脂分析的手段研究其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机制,经济高效生产11α-羟基-16α,17α-环氧黄体酮,从根本上解决羟基化反应速度和产率的瓶颈难题。第4页共20页第3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20页项目名称:芽孢乳酸杆菌抗疫霉活性物质的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海宽副教授项目简介:疫霉属(Phytophthora)中的几类菌可以引发植物病害,包括烂根,颈腐病,树的癌肿病,叶子枯萎,果实腐烂等,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全球用于防治Phytophthora病害的农药已占杀真菌剂市场的25%。因此,创制抗Phytophthora新农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课题组在前期的工作中发现,乳酸菌代谢产物具有拮抗Phytophthora活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