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8页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2.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岩洞的特点:1、地点近水;2、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3、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4、洞口背寒风,极少有朝向北方和东北方的;5、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处埋死者。(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的地区多采用巢居,地势高亢的地区则以穴居为主。(二)建筑遗址:具有代表性的:A、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B、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1、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这些建筑标志着巢居发展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由树上向地面的转化)2、黄河流域的穴居:黄河流域的土质特点: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倒的优点。穴居可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型。随着营建技术的不断提高,穴居最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原始构筑方式1.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2.它很适合于黄土地带的气候特点;3.黄土层具有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对黄河流域的寒冬,穴居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4.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材料最省。3、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A、仰韶时期人类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村址多选择在河流两岸的台地,并有了一定的区划布局。例如: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B、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4、祭坛和神庙祭坛位于远离居住区的山丘上,可能是为一些部落群所共用,所祭对象为天地之神或农神。最早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第2页共8页第1页共8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8页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开始。1、河南登封告成镇北面嵩山南麓王城岗发现了4000年前的城址,可能是夏朝初期遗址;2、山西夏县也曾发现一座相当于夏朝的城址,与夏都安邑的地理位置吻合;3、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为夏都之一,斟鄩遗址;其中一号宫殿规模最大:(1)夯土台,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2)夯土台基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3)周围有回廊环绕;(4)南面有门。遗址未发现瓦件,所以它的构筑方式采用的是茅茨土阶。茅茨土阶:构筑方式以茅草为屋顶,以夯土为台基的形态。意义:此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廊院式)华夏文明第一殿表明: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局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量奴隶的集中。商代前期城址发现多座:(1)郑州商城遗址,可能为仲丁时的隞都;(2)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平面,另一早商遗址,由宫城、外城、内城组成,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后期迁都于殷,为商王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仍守殷地,后武庚叛乱,周王亲自灭之,将殷人全部迁出,使之成为一片废墟,称为“殷墟”。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代表: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1、陕西歧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特点:(1)由二进院落组成;(2)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后室采用廊子相联;(3)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