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性原则远离奢靡之风坚持党性原则远离奢靡之风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侵蚀党的肌体的腐蚀剂,是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裂变的“催化剂”,它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导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政治上退变,割裂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损坏了党员干部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警世名言,道出了历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商朝的商纣王、隋朝的隋炀帝都因暴虐与荒淫导致群雄并起,国家灭亡。唐代由盛而衰,正是因为唐玄宗初期上下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之治”,而后期的唐玄宗及统治阶层开始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由盛而衰。建党初期,我们党的高层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特委会负责人顾顺章,在上海滩出名后,为“顾公馆”奢侈装修,后来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就是他的生活追求奢华和享乐,致使胸无大局、信念动摇,被捕后经不起国民党的权利和金钱利诱,出卖同志、出卖党,给我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应该说,我党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勤政廉政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像陈希同、成克杰、何闽旭、胡长清、陈良宇、刘志军等少数腐败高官。他们腐化堕落,大都从奢靡腐化、自我放纵开始的,在生活作风方面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个人享乐,讲排场、比阔气,贪污腐败,灵魂扭曲,最终被送上了人民的审判台。这些虽是极少数人,但玷污了党的干部形象,损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征途上的绊脚石,如果任由蔓延将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其实,我们党在历史上对干部的生活作风教育曾经是高度重视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活作风”问题一直是领导干第1页共4页部的“高压线”,对出现这方面问题的干部处分也是十分严厉的。建国后位居大军区副职,中将军衔,战功显赫的一位将军,仅仅因爱上了别的女人而要同妻子离婚,就被降职到副团级。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领导干部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似乎不算问题了,提拔、考察干部,并不把这一项作为考察内容,认为生活作风问题是小事、小节,考察干部主要看能力,看政绩的观点。因此,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官场上社会上对于干部生活作风奢侈糜烂现象见怪不怪,甚至一些腐败干部把它当成一种荣耀来炫耀。从查处的无数腐败官员案例证明,那些倒下去的腐败官员,百分之九十以上伴有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可见,经济问题和生活作风问题是并蒂相连的,因作风糜烂需要经济支持而“贪”,因贪形成的强大经济后盾而更加能“淫”,所以“贪”和“淫”是相互依存、相互助长的。因此抓领导干部奢靡之风,应从生活作风抓起,既要管住八小时以内,也要管住八小时以外,让奢靡之风始终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下。领导干部,特别是一级政府,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不光是党政领导者、决策者,同时也是一个单位风气的引领者,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因此,抓奢靡之风,不能再把生活作风问题当成是领导干部个人的小事,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政治问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把“奢靡之风”作为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四风”之一提出来,并提出要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从XX市XX县区区委书记尚国胜因个人作风问题被双规,到XX市XX县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因不雅视频曝光被查处,再到十八大后一些省部级高官因贪污腐败落马,这些都表明了我们党惩治腐败、整治奢靡之风的决心。然而奢靡现象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不是一次运动就能长期解决的问题,必须认识到扫除奢靡之风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形成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举的长效机制。第2页共4页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