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我国GDP增长创下24年以来最低。虽然高于市场普遍预期,但传统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大经济驱动引擎正在加速失效。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扩大内需、缓解产能过剩和调和社会矛盾等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是城镇化政策年。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6月,《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五项主要任务。7月,有消息称国家即将正式启动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2015年2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江苏、安徽两省以及宁波等62个城市(镇)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4.77%,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直辖市、东部沿海地区和少量的中部地区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落后美国100年。从细分领域来看,2014年受楼市渐冷传导,我国土地储备行业先热后冷。随着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棚户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凸显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紧迫性。产业园区正逐步向切实实现“产城融合”,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而经济进入新常态,稳增长的重点在于稳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就只能依靠基建投资。而从基建的思路上来看,除了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区域振兴,以后还将在两方面予以加强:一是更加注重“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二是融资方式上更加依赖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和城镇化基金弥补资金缺口。展望2015年,62地开展城镇化试点启动2015年城镇化建设集结号,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未来有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中西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主战场。2015年,城镇化总体策略是“紧随政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总量控制”。新型城镇化对应的金融市场跨度广、纵深大、层次多,服务好这个市场,需要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商业银行应紧密结合各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按照区域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农民市民化趋势,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城镇化产业支撑项目、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支持强农、富农、惠农项目。目录第一章城镇化概况...................................................................1第一节城镇化界定...........................................................................................................1第二节城镇化细分领域...................................................................................................2一、土地规划和利用...................................................................................................................2二、产业结构调整.......................................................................................................................3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3第三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3第二章2014年城镇化发展环境分析....................................................5第一节经济环境分析.......................................................................................................5一、国外经济环境分析...............................................................................................................5二、国内经济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