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澧县历史调查报告澧县历史澧县,因澧水贯境而得名,素称“九澧门户”。澧之名首见于《禹贡》,春秋、战国均属楚。秦属慈姑县,隶黔中郡。两汉时期为孱陵、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时,始属蜀,后属吴零阳、作唐县,分隶天门郡、南郡。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始置澧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澧州为松州,不久复名澧州,新置澧阳县(澧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澧州为澧阳郡,辖澧阳、石门、孱陵、安乡、崇义、慈利6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澧州,仍辖6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澧州澧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澧州。宋乾德元年(963年)又为澧州澧阳郡。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升为澧州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澧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九年(1644年)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隶常德府。清康熙三年(1644年),澧州改隶岳常澧道。雍正七年(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辖安乡、石门、慈利、安福4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增辖永定县(今张家界永定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政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置澧县,隶岳常澧道。民国三年,隶武陵道。民国五年隶湘江道。民国十一年废道制,直隶于省。民国二十四年,省内设立行政督察区,澧县先后隶属湘西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27日澧县解放后,一直隶属常德地区。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县仍隶属常德市。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共发现文物50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当、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江泽民同志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澧州古城七千年”。澧县文化遗迹城头山古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4800至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围绕城垣的护城河宽35米,总计占地面积一五万多平方米。城内已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而重叠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1992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澧县时,欣然命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八个大字。2001年该遗址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其考古发掘成果已载入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改写中国的史前史。该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头山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大坪乡孟坪村,东南距县城12公里,是一处高出四周地面约4米的圆形丘冈,面积约1万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该遗址最早于1986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并被认作一种新的文化,称之为“彭头山文化”,其年代距今约9000~7500年。1998年冬由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遗址中遗迹有:地面式和浅穴式建筑、灶坑、墓葬、灰坑等,出土陶器以夹炭红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其纹饰有绳纹、刻划纹。器形有圜底罐,深腹钵、盆等。出土的石器以打制为主,另有少量石质装饰品。彭头山文化的独特文化面貌使之成为彭头山文化的代表地点,为这一类遗存识别提供了标尺。彭头山出土的陶器中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充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