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运用贪渎并查机制带来的思考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中省市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办案力度,持续深化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办案规模连续三年高位运行并保持稳中有升。特别是20XX年刑法修正案(九)及其司法解释的实施,提高了入罪门槛,“数额”+“情节”模式加大了取证工作量;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三转”流入检察机关的线索数量锐减,对全市办案规模带来空前压力;加上自侦干警长时间、高压力、超负荷工作,“人困马乏”难免信心不足,多种因素叠加致使全市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面对困境,**市检察机关迎难而上,经20XX年初步尝试后,20XX年全面推行“贪渎并查”机制,先后从三件线索中挖掘出贪污贿赂、渎职侵权多罪名犯罪案件12件16人,其中要案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一、从困境中突围市检察院结合工作实践,发现制约全市自侦办案科学发展的客观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案件线索匮乏。反贪方面,举报质量不高尤其是内容模糊、问题笼统的匿名举报和主观臆测型举报占举报线索的绝大多数,同时部分举报人既向检察机关递送举报材料,又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问题,多头举报带来多方参与,从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检察机关的线索来源,出现了群众反腐期待高涨与检察机关线索匮乏的现象。反渎方面,因渎职类案件离普通群众生活较远,且部分线索需要专业技术支撑才能被发现,故群众举报少之又少,出现了“无米下锅”的现象。因此“坐等”群众举报“上门”从中发现线索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打击职务犯罪的形势需要。(二)办案力量不足。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自侦队伍基本维持稳定,在持续加大办案力度,扩大办案规模的要求下,指导性目标任务增长近47.9%。因此任务重、压力大、“疲劳”办案的工作状态长期存在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改观,加上基层检察机关留人难,骨干力量流失严重,对自侦办案工作更是倍第1页共6页增压力。近年来全市反贪干警保持在70人左右,其中25岁到50岁办案骨干34人,占反贪队伍总人数的48.6%;反渎干警保持在36人左右,其中25岁到50岁办案骨干26人,占反渎队伍总人数的72.2%;从办案部门调出检察机关11人,占自侦队伍10.4%。(三)侦查能力有待提升。实践中,办要案一直是全市检察机关办案工作的“短板”。反贪办案中,要案涉案人员往往社会关系复杂,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反侦查能力较强,易订立攻守同盟,转移侦查视线,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反渎办案中,部分人基于错误的认识,只要国家财产没有进个人腰包,工作失误、机制有漏洞不至于被法律追究。加上十八大后腐败增量逐步减少,职务犯罪日趋智能化、科技化、隐蔽化的新特点对侦查能力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困境,**市检察机关没有诿责懈怠,而是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探索运用“贪渎并查”机制,整合反贪反渎两方面资源,有针对性地聚焦政府投资、产业扶持、扶贫开发等领域,最大限度的挖掘失职渎职犯罪背后的贪污、贿赂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背后的失职渎职犯罪,发挥出1+1>2的实战功效,推动全市自侦工作实现困境中突围。二、在实战中创新从“就案办案”到“贪渎并查”,**市检察机关的主要做法是:(一)贯穿一条思路。基于对“没有收受好处、谁会冒险渎职”犯罪心理的把握,以及对实践中渎职与贪腐互为因果,有时渎职在先,收受他人财物在后,有时拿人好处在先,违规违法渎职在后等犯罪规律的把握。市检察院将“贪渎并查”思路贯穿于自侦办案的始终,要求自侦干警在研判线索、证据收集、开展侦查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线索研判和初查阶段,注重全面分析收集涉及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两方面的情报信息,为“贪渎并查”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善用两个切入点。实践证明,“以渎查贪”能够放松涉案人员警惕,避免过早结成攻守同盟;“以贪查渎”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说情风,从而达到声东击西灵活突破的效果。在第2页共6页办案中,始终坚持以有利于案件突破为原则,结合个案研判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哪一方面问题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侦查环境,更有利于扩大案件规模,就先以哪一方面切入,集中力量开展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