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3亿吨,达到3.49亿吨,同比增长24.56%;钢材产量达3.71亿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24.13%,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3.76亿吨,同比增长17.5%。到2005年底国内粗钢生产能力已高达4.7亿吨,目前在建中的粗钢产能尚有7000~8000万吨,合计到2006年底我国至少将形成约5亿多吨的粗钢生产能力。总体来看,国内钢铁产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2005年7月我国政府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从此次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控制钢铁工业产能和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加快优势骨干企业的兼并重组、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优化钢铁工业布局、严格钢铁行业投资及外商准入等内容。2005年我国钢铁供需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在2004年还供不应求的薄板、中厚板类板材类钢材品种,在2005年随着国内大批热轧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2005年我国新增热连轧生产线11条,新增热轧能力约3000多万吨),供需矛盾已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时大多数规格的热轧薄板、中厚板、镀锌等钢种已经出现了过剩,并直接导致其钢材价格的大幅下跌。2005年由于国内钢材生产能力的变化,我国出口钢材数量大幅增长,全年共出口钢材2052万吨,同比增长高达44.3%;出口钢坯(含钢锭)723万吨,同比增长17.5%。进口钢材2582万吨,同比下降11.9%。2005年净进口钢材530万吨,而2004年我国净进口钢为1507万吨。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进口钢材中绝大部分是国内难以生产、产能不足或质量难以满足客户要求的高档钢材,如冷轧取向硅钢、供镀锌、镀锡用的高档冷轧基板、高档油井、锅炉用无缝钢管、不锈钢薄板、宽中厚船板等品种。因此,尽管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但未来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档钢材需要依赖进口。2005年受钢材价格下跌和原材料价格继续高位运行的双重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盈利能力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我国钢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1349亿元,同比增长29.5%,但利润仅为1037亿元,同比下降4.4%。吨钢的盈利能力与2004年相比已大幅下降。与2004年相比,国内绝大多数的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较大,相当数量的企业已处于微利或亏损的局面。由于2006年我国钢铁产业总体仍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钢材价格难以大幅反弹,钢铁行业整体仍将保持低利润的水平。从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水平来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集中度水平仍偏低,到2005年底为止,全国各类炼铁、炼钢、轧钢、铁合金企业合计高达6600家,其中拥有完整的从炼铁、炼钢到轧钢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约有800家以上。在鞍钢、唐钢、武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完成重组后,国内前10家大型钢铁企业占国内钢铁总产量的比重仍仅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国内钢铁企业仍需加强兼并、重组的力度。目录第一部分2006年钢铁行业分析及预测..............................................................................12第一章2006年国内钢铁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分析及预测..............................................12第一节宏观发展环境及影响分析..................................................................................................12一、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12二、钢铁行业投资状况分析.....................................................................................................12第二节相关产业政策变化及影响分析..........................................................................................12一、钢铁产业政策分析.............................................................................................................12(一)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出台的背景...............................................................................12(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主要内容及分析.......................................................................12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及贸易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