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总体规划概要一、主城区规划区范围池州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包括池阳办事处、秋浦办事处、江口街道办事处、里山街道办事处和马衙镇的辖区范围。包含建设用地、风景区用地与生态绿地等,总面积359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1、近期:2001——2005年2、远期:2006——2020年三、城市性质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部的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和港口城市。四、城区人口规模1、近期(2005):15万人2、远期(2020):25万人五、城市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15.8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5.6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26.33平方公里(预留发展到30万人的用地条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32平方公里。六、城市布局结构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规划用地布局采用组团结构,结合功能分区,按实际要求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1)以老城区为主适当扩展形成的主城区主体部分;(2)主城区外围东北部为江口临江工业区;(3)主城区外围南部结合铁路建设形成站前区。2、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善但又各有侧重。主城区主体部分以居住和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在城东北布局一定工业用地,对西北片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功能调整和开发置换;城南的站前区以居住用地为主,结合铁路车站流通功能布置少量工业与仓储用地,同时在站前集中布置商贸居住综合用地;江口区以港口建设和布置大型工业用地为主要目标,为大型工业项目的引进提供可能性,同时也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3、在明确主要功能区的基础上,以自然地貌(山体、水体)和城市主干道为分割,将三个主要功能区再划分为若干个基本功能组团。基本功能组团在功能上相对独立,由绿地穿插其中,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有机地融合起来,体现城区的自然风貌,形成城市特色。4、利用杏花村风景区、齐山和平天湖风景区的良好景观与生态优势,在规划布局中充分体现池州城市的生态特色,将山水生态绿地楔入城市建设用地中,形成开敞、优美自然的城市风貌。七、城市用地发展方向1、城市规划区内的河道、洼地、湖泊等应严格予以保护,确保其行洪和充分发挥其调蓄雨水功能。2、在与平天湖、齐山及杏花村控制区整体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城市向南嵌入平天湖风景区与杏花村风景区之间,并向城南火车站站前地区发展。3、选择合适的生态型开发项目,在工程条件合理的前提下,使主城区向平天湖湖畔有一定延伸,甚至向平天湖东侧进行少量跳跃式功能组团的布点和开发。4、根据港口及用地条件,在江口开发临港工业区。大型工业项目向江口临港工业区集中。八、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池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城郊和部分市域绿地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第二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濒长江与安庆市隔江相望,东与铜陵市、芜湖市毗邻,东南与黄山市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彭泽,鄱阳县接壤。其地理座标是:东经116°33'至118°05',北纬29°33'至30°51'。市内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下设41镇39乡4个办事处。全市国土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二、地质地貌1、地质地质构造上,池州市大部属杨子台坳,市内主导构造线方向为东北向,其次为北东和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市内地层自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在池州市西南部,东至县城以南,主要岩性为轻度变质的中性喷出岩、石英砂岩及千枚岩等变质岩系所组成。元古界地层主要分布于东至县城西及石台县南部等地,主要岩性为震旦系的硅质岩,泥质板岩等变质岩。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于池州市中部,其中包括石炭二叠系的浅海相含煤碳酸盐地层。中生界主要分布于东至县北部和贵池区南部。新生界分布于市北部长江沿岸、平原地区,主要岩性为第三系和第四系近代的河湖相沉积物。新生界显露为池州市提供了优良的农业用地。境内有两大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分别构成了高峻秀丽的九华山和牯牛降山,形成池州市丰富旅游用地资源。2、地貌池州市地貌类型比较复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级下降,以中山、低山过渡到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