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动态第15期(总第313期)内部资料2008年5月30日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与特征分析1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新目标和新策略。教育要在承担并完成文化功能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升人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创史人舒尔茨明确指出:“把教育视为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分析不否定他们的观点中正确的地方,我的方法不是为了说明教育没有文化目的。我的意思是除了达到文化目的以外,某种教育还可以改善人的能力。这一改善将增加国民收入。这些文化的和经济的效果都加入教育的结果之中。”2[美]西奥多·舒尔茨:《由教育形成资本》(英文版),1960年版。人力资源强国思想承担和发展了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强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和教育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强国思想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人类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和平发展的新理念。人力资本经典理论学家舒尔茨所说:“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要由人类的知识发展来决定。”3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应该是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李斯特,1981)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2002年12月15日,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在“2002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致词时指出,从人力资源角度讲,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正在成为人力的超级大国。当今世界,人才和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未来世界各国的进步将更大限度取决于人的发展。我国有十三亿人口,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传统的发展方式很难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和平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开发现实生产力、培育未来生产力、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1《人力资源强国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项目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课题主持人:高书国副研究员(博士);成员有王放教授(博士)、任强副教授(博士)、王建副研究员(博士)、王蕊博士、玉丽助理研究员。本文为该课题主报告第一部分摘要。2[美]西奥多·舒尔茨:《由教育形成资本》(英文版),1960年版。3[美]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源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42页。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的根本动力。一.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人力资源强国(ACountrywithRichHumanResource,简称CRHR)是中国的一个原生概念和创新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人力资本理论的拓展和丰富。人力资源强国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具体而言,是指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方面的综合指数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2006—2007全球竞争力报告一创建良好的企业环境》指出:“国家的繁荣最终取决于竞争力,而竞争力则表现为一个国家借以利用其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生产力。”1中国正是选择了一条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一贯思想和战略抉择。人力资源强国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全球化时代通过人类自身资源与能力开发、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