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20页“在师范院校进行国学教育的研究”之子课题“引导师范生探究传统节日的国学内蕴”弘扬节日文化系列讲座登高采菊忆重阳—重阳节俗探究主讲教师韩彩虹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把六列为阴数,九列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名为重阳,这一天也被称为重阳节。一、重阳节的来历远在战国时,屈原就写过“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的诗句,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在重阳时有宴饮的习俗:“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过重阳节的习俗已经定型。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追根溯源。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这样写道“(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以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有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的回忆,“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据说从这时候开始,民间就有了重阳节求寿的风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时的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也记载:“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从上面的这些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求长寿和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容,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的一种衍变。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香味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以发现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第2页共20页第1页共2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20页春秋大节。汉代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对此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节在民众生活中慢慢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节大概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季节感受展开。二、重阳登高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的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子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隋代孙思邈《千金方》中记有:“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