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7页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09年6月1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天水作为《规划》中的次核心城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2月10日,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规划》和《意见》,打造经济区西端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结合天水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第一章总体思路贯彻落实《规划》和《意见》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找准发展重点,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第一节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抢抓机遇,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奋力推动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着力搞好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流通四个联动,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三大建设,努力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坚持抢抓机遇,政策支持的原则;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第二节发展战略按照《规划》、《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1135”发展战略:即建设一圣地、一枢纽、三基地,打造五品牌。专栏1:发展战略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五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部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第三节发展目标第2页共37页第1页共37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7页我市实施《规划》总的目标是:两年起好步,5年大发展,10年新跨越。努力达到“六新”目标,基础设施有新突破、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力争到2020年,把天水建成西部重要的经济强市和文化旅游大市,经济区西端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起步发展阶段(2009—2010年):全市上下形成融入大关中的思想共识,坚持以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为切入点,加强与经济区城市在规划制定、政策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对接等方面的协作联系,建立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起好步,开好局。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323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3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到10791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年均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快发展阶段(2011—2015年):与关中城市形成产业对接、文化融合、资源共享、项目共建、错位发展的经济一体化格局。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88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66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8亿元,年均增长2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7亿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65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