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答案C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许多工商业主的财富积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出现了贵富分离,与此相联系,社会各阶层又得以重新划分,工商食官被打破,故选C项。2.(2017课标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本题为历史地图类材料型选择题,题中所示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并设置了范蠡、子贡在当时经商致富的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对这一历史情境作出合理客观的解释,间接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从示意图上看,陶位于济水岸边,曹、宋、鲁三国交界地带,“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这种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非常适合经商。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题中图文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及城市规模,故B、D两项均可排除。交通条件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但不是决定因素,C项表述错误。3.(2017山东邹城期中)史载,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由此可见当时()A.商税是齐国赋税的主要来源B.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C.全国性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D.齐国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管仲的建议“轻税,弛关市之征”是一种扶植商业的政策,说明齐国重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4.(2019河北沧州联考)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这反映了当时()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答案B题干材料“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城门定时开闭”反映了当时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是对坊市大小的描述,不可理解为市和坊交织在一起,A项错误;材料与加强对商人的户籍管理无关,C项错误;材料“其规模大”不能说明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D项错误。5.(2017山东临沂期中)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题干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王朝的生命线”,强调的都是交通建设对国家统一稳定的促进作用,故选D项。6.(2017山东泰安期中)南宋《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材料表明()A.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B.宋代才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C.宋代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答案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乡村出现了定期举行的草市,交易的物品是“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这说明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故选A项。南北朝时期草市就已经开始出现,B项错误;宋代草市开始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草市是指农村的交易场所,政府不加以管理,D项错误。7.(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这主要反映了南宋()A.市场专业性强B.市场规模较大C.商品种类齐全D.自然经济瓦解答案A题干材料“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反映的是南宋商品市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市场的集中,没有体现市场规模,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宋商品种类繁多,C项...